当前位置:企业视野网 >> 短语热词 >> 文章正文

网络舆情如何开展(网络舆情发生后如何应对)

发布于:2021-08-10


在近年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危机公关实践中,成都智库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认为,网络舆情监测已经不是个全新话题了,但是话题的新旧和大众对其的认知程度往往不成正比。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被再次激发了全新活力。“全民舆论热”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基本形态。其主要危害有三:

一、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网络中,人们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角色”限制和道德规范的监督,这会让人产生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想法,从而因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淡化引发道德失范现象,给网络舆情造成负效应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二、网络舆论的价值观念偏离。由于负面舆情中往往会集中关注于网络热点和社会的丑陋面等的负面消息上,而一些网络媒体片面要求高点击率,追求商业利益,大肆对这些负面舆情进行渲染放大,造成公众对社会和政府部门信任感削弱,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甚至迷失,从而给社会带去各种负能量。

三、网络话语权的失衡。互联网时代,大量的负面舆情通过网络而自由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话语权的垄断,极大地冲击着主流媒体的权威,使网民和非政府组织控制着网络舆情的导向。在次背景下,网络负面舆情有时会被强势人群所操纵,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宣言书”,形成了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舆论氛围,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

如今,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舆论去有效引导公众看法已成为政企在自身服务/实力外的最大优势。成都智库舆情大数据认为,在面对大众声音时,只有充分把握了网络舆论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才能加以引用。

网络舆情实时多变且复杂。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时候,我们要清楚网民利用公共平台来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并不算是舆情。而当这些言论经由网络传播而引导成了公共意见或者公共印象,这样的网络思想观点才被称之为网络舆情。

置身于网络舆论市场,成都智库舆情大数据表示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时候要首先注意网络舆论的组成。

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网络舆情主体、客体、演化过程等系统要素。而其舆论主体由于网络非实名认证制度有着特殊的匿名性。换言之,我们通常不会知道网络舆情发声的主体到底是谁,这导致舆情发声者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他可以不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甚至可以不遵守任何规范。

由于网络舆情的本体是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所表达的情绪、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总和,而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又无法控制。因此,一些不当且违反既定事实的负面舆论会大量传播,网络舆情监测正是为了实时监控这些负面消息,防止造成恶劣影响。

网络舆论发言者无法进行身份确认,所以网络舆情监测的焦点应该集中在网络舆论客体上。比起针对个人,查清网友热议的话题中心是什么才是舆情监测的最主要目的。要知道任何网民都可以是舆情受众的一员,也可以是舆情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堵不如疏。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形成的网络舆情言论既固定又容易变化。在网络民意演变的过程中,网络舆情言论很可能会跟风而动。因此,利用高票回答来引导舆论风向是一种明智选择。

而对于部分失去冷静思维甚至以讹传讹的网民来说,这类人喜欢故意挑战权威,嘲笑主流意识形态,怀疑和排斥传统观念,甚至歪曲和恶意攻击舆论主体。与其和其争执不下,在演化过程中导致事态愈演愈烈,不如做冷化处理。成都智库舆情大数据提示:不回复个人也不和个人据理力争,才是最好的处理行为。为进一步提升舆情应对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还得掌握以下“三要、三不要”的要领:

A、“三要”

一要主动与媒体沟通。突发事件的负面舆情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回避问题,要迅速调查事实,积极与媒体沟通。如果网上爆料的问题属实,政府部门就应该诚恳接受批评,及时给予解决,化解负面舆情。

二要适当进行冷处理。负面舆情出现后,要尽量避免责怪媒体,以免引发进一步炒作。但如果报道和爆料问题片面失实,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政府部门也不能沉默以对,而应该及时与记者或爆料人沟通,提出更正或者删帖要求,并发布辟谣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三要适时进行正面宣传。对于网上负面报道和爆料,相关部门既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面轨道上来,引导舆论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未处理危机事件创作良好的舆情环境。

B、“三不要”

一不要发火。当负面报道和爆料出现后,政府部门切记不要一味的愤怒和责备,这样的责备无济于事,也不会让负面舆情变好。扯破嗓子与记者大吵大闹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而不会改变政府形象。只有心平气和讲道理,摆事实,才是真正的化解矛盾之道。

二不要强硬表态。公众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一般还是相信媒体,同情爆料者的。这时政府部门看似义正词严的强硬表态并不会让公众相信政府是无辜的,反而只会让公众觉得政府不负责,甚至认为政府的强硬和傲慢是特权使然,引起公众反感,结果把自己放到了舆论的对立面,激化矛盾。因此,即使媒体报道失实,网上爆料虚假,政府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认定程序,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处置问题。

三不要对抗媒体。突发事件发生,面对媒体记者的监督报道,批评媒体、打击记者只会引起媒体更大的反抗,激起公众对媒体的同情。媒体不是敌人,政府部门要注意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在遭遇负面舆情时,还可以借助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来引导舆论走向。

总之,在应对负面舆情时,无论是做到“三要”或者是“三不要”,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事实信息的透明化。对待网络曝光、媒体负面报道,政府部门不强势也不弱势,以和平的心态处之,有错就要勇于承担,知错必改。无错就要敢于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以及回击。在负面舆情面对做到不傲慢、不迎合。(编辑|王捷)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